所以我们爱人不亲的时候我们就自反返回到仁心上把自己重新安顿在
所以,我们爱人不亲的时候,我们就自反,返回到仁心上,把自己重新安顿在仁心上。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别有用心”,自己是一时察觉不出来的。我们会错认私欲为仁心。所以我们必须有强烈的信念。在我们“行不通”的时候,在我对我侄子很好、而他却在背地里陷害我的时候,我知道,那一定是我过去的那个仁爱心出问题了。如果我没有极其强烈的对“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信念(也就是对性善的信念),那么我们很容易一出现问题就甩手不干了——“有些人就是白眼狼,对这些人我就算掏心掏肺也没用的”。
儒家十分强调这个“信力”。比如,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能做到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如果认为不能用礼让来治国,要礼还有什么用?孔子这么说,是让弟子相信“礼”完全可以治国。如果以礼治国的时候,发现出现了一些障碍,不要草率地觉得礼是无法治国的,而要自反,要反思自己在礼上是否有做得偏差的地方。这就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极大的信力。儒家说的自反,需要有一个对道德仁义的绝对的相信。
3. 传统文化爱好者,往往也是哲学爱好者,有时候会提出一些哲学问题。比如,我对一个人好,他是否一定会感受得到,是否“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是一个假设?虽然这句话对我们的实践有意义,但是这句话本身是否不能成立?
我从两个角度谈这个问题:
其一,功夫有个顺序。一些对我们原本就很好的人,你去爱他,他更容易来爱我。即便我们爱父母的时候掺杂了很多私欲,但是这个爱也很容易得到回报。我们先去爱父母,那么父母更爱我,我和父母之间的隔阂慢慢消解。接下来,我们再爱亲朋好友。这里面有个次第。许多学友,爱父母尚且做不到,却要在陌生人身上去体验“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爱还没有充沛到会爱陌生人的程度。所以,有人问:“一个大奸巨恶之人,我真心爱他,他会不会爱我呢?”这实在无法解答,因为目前尚没有到问这个问题的时候。
其二,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圣贤的一句“论断”。儒学中的很多“论断”,不是通过哲学思辨推导而来,而是通过身心实践体贴而来。我们修身做到什么程度,自然会有什么体会。对于“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性本善”这些命题,我们不必以现有的生命体验和知识逻辑去穷索,也无法去穷索。我们且当作古代圣贤对我们做功夫的指引便可。
七、问“格”字之义。曰:“格如格式之格,即‘絜矩’①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上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物格。吾身对上下左右②是物,絜矩是格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③,便见絜度格字之义。格物,知本也。”
有人问心斋格物的“格”怎么解释。
心斋说:“格物的格字,就相当于格式的格,也就是《大学》里面说的‘絜矩之道’。我们自身就像个直角尺,天下国家就相当于我们做出来的直角的方。我们用直角尺按照规范去做一个方,一看,这个方不正,我们就知道是自己的直角尺不正。所以我们只在直角尺上修正,而不在做出来的方上去修正。如果直角尺正了,做出来的方也就正了。方正了,那么做出来的东西就四四方方、合于标准了。所以说‘外物合于格式了’。和上下左右打交道的我们己身,也就是物,絜矩也就是格。‘根本乱了,而末端能够整治好,这是不可能的。’这里便能看出絜度就是格字的意思。格物,就是知道根本。”出自《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上下左右,就上一条注释所引的《大学》文本而发。出自《礼记·大学》:“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有机合成研究员就业前景浅析[图]
- 注册消防工程师证专科能考吗[图]
- 招聘量增长8.8%,最难就业季求职机会你抓住了吗?[图]
- 大学教授推荐信要怎么写?[图]
-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事经理?[图]
- 四大、快消、金融房地产8场面试——面着面着就会了[图]
- 理赔顾问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图]
- 把握面试流程和考察重点[图]
- 螃蟹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8大禁忌[图]
- 榆白皮的药理作用有哪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