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尅日:也作“刻日”,定期。尅,严格限定。鸠工:聚集工人。报命:回复,报告。
[14] 赍(jī):携带。楮锭:纸钱,纸锞。迂道:绕道。卖布的回家后告诉妻子准备棺材衣物,又限期招集工匠修建新桥。过了多日,鬼差始终没来,卖布的心里暗生疑虑。一天,鬼差忽然前来说:“我已经把建桥的事上报城隍,城隍已经转达阴司,阴司说这一件事可以延长寿命。如今公文上的名字已经除掉,我特意告诉你一声。”卖布的高兴地表示感谢。后来,卖布的又来到泰山,他念念不忘鬼差的恩德,恭敬地烧化纸钱,喊着鬼差的名字加以祭奠。刚出庙门,只见鬼差匆忙走来说:“你几乎害了我!幸亏东四司的长官刚才正在办公,不知此事,要是知道了,可怎么办!”送了卖布的几步,说:“以后你别再来。如果我有事到北边去,自然会绕道前去拜访。”便告别离去。
农人本篇由两个相续的有趣故事组成。前一个故事讲一只狐狸在偷食陶器中的食物时被拿锄头的农夫发现,惊慌中头套在陶器中逃脱不了,狼狈不堪,后来“触器碎落”,才得以逃窜。后一个故事讲这个狐狸蛊惑一个贵家女,无意中道出它的历险经历,于是这家便请来了旧日的农夫按当时场景穿戴起来,吓跑了狐狸。
编织故事需要想象力和联想力,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随处留心,予以开掘。前一个故事大概是现实生活中偶然发生的趣事。在一般人,可能也就止于笑谈。但蒲松龄则由前一个故事经过加工,生发编织出来后续的故事。无论是狐狸自言昔日被一个“戴阔笠,持曲项兵”的人所威胁,还是农人“披戴如尔日状,入室以锄卓地,咤曰:‘我日觅汝不可得,汝乃逃匿在此耶!今相值,决杀不宥!’”都令人忍俊不禁,无论在故事的结构和趣味上都显然对简单的趣闻加以引申提升了。
有农人芸于山下 [1] ,妇以陶器为饷 [2] 。食已,置器垅畔。向暮视之,器中馀粥尽空。如是者屡。心疑之,因睨注以觇之 [3] 。有狐来,探首器中。农人荷锄潜往,力击之。狐惊窜走,器囊头 [4] ,苦不得脱。狐颠蹶 [5] ,触器碎落,出首,见农人,窜益急,越山而去。[1] 芸(yún):通“耘”。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