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官不易方:官不改变为官之道。方,道理,常规。《周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12)太平用成:太平盛世因此建成。用,因此。
(13)与一材同用好: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譬大匠善规,惟规之用。”意思是偏好某种才能。
(14)处权:当权。
主德,就是聪明平淡,统领提拔众多人才,而不是亲自担当起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所以主德之道确立,那么上述十二种人才就能各自按照才能得到任用。具备清节家品德的人,被放到官位尊显的师氏位置上。具备法家才能的人,被放到主管刑狱的司寇的位置上。具备谋划才能的人,被放到三孤的位置上。德、法、术三才具备的人,被放到三公的位置上。三才具备但比前者稍差的,被放到冢宰的位置上。褒贬人物评论是非的人,其地位比师氏要低一等。善权变智谋的人,其地位比冢宰要低一等。能在具体官位上胜任的人,被放在司空的位置上。具有传播圣人之业才能的人,被放到安抚百姓的位置上。具有撰写文章才能的人,被放到国史的位置上。具有论辩才能的人,被放到行人的位置上。骁勇雄悍的人,被放到将帅的位置上。这就叫做主德之道确立为臣之道井然有序,当官的不改变为官之道,太平盛世因此就建立了。如果主德之道不是平静中庸而是偏好某种才能,那么就会使具有某种才能的人得势,而其他众多的人才就不会被任用了。
材理第四
本章讨论关于人才与道理的关系。道理在它处在纯理论形态时,分为关于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道理、关于人事的道理、关于“义”的道理、关于性情的道理。概括起来就是道理、事理、义理、情理。而当人们去探讨这些道理的时候,即使他们有纯正畅达的性情也会产生九种偏颇。至于性情不够纯正畅达的则会有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在互相争辩道理的时候,还会产生三种失误和六种造成纠纷的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是“偏才”,只有同时具备“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辩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八种才能,才能通晓天下至理,因而被称为“通才”。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1)。及其论难,鲜能定之(2)。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才异也(3)。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4)。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1)理:道理,事理。《周易·坤》:“君子黄中通理。”孔颖达疏:“黄中通理者,以黄居中,兼四方之色,奉承臣职,是通晓物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