湑(xǔ):滤酒。
酤:买酒。郑玄《笺》以上二句为“族人陈王之恩”,人称上与以上文字不一致,似不可取。陈奂《诗毛氏传疏》说:“此倒句也。我有酒则湑之,我无酒则酤之,言有酒用滤去汁滓之酒,无酒则用有汁滓者也。滓汁之酒,礼非常设,故下文但云‘饮此湑矣’,不更及酤也。”陈说于意思可通,而于句法则无此例。其实此句乃是主人向客人说的话,意思是以后我也可以到各位家中作客,大家可以随便地招待,不必太拘礼节。这都是消除心理隔阂、密切关系的话。
坎坎:鼓声。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坎坎’者,击鼓之声。与舞之节奏相应,故《释文》引《说文》云:‘舞曲也。’”上二句句式句意同前。
蹲蹲:舞姿。
迨(dài):及,趁着。郑玄《笺》:“及我今之闲暇,共饮此湑酒。欲其无不醉之意。”
【品评】 《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未能深考,《诗序》、《毛传》郑《笺》未明言,魏源和三家《诗》遗说以为是周公作。其实这也是宣王时之作。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作。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参拙文《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作者采用了一种含蓄的比喻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它所惊动的“嘤嘤”鸟鸣声,令我们想到人在危难之时应取的态度。飞出深谷在高树之巅声声鸣叫着寻找同类的鸟儿,这个意象是诗人所处的环境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是厉王暴政后宗族离心、朝臣心有余悸的反映。作为政治家的诗人苦心地告诫着同姓、异姓的诸侯、卿大夫,请大家在王朝危机中共同面对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作诗劝诫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表明自己将以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对待同姓、异姓的诸侯、卿大夫,“於粲洒扫,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即使他们适逢有事不能来,而我不能“弗顾”。这里表现出一个任劳任怨、从大局出发团结宗族与诸侯、大臣的政治家的形象。第三章作者倡导为了增进友情和亲情关系而加强联络。普通人之间常有“干以愆”之事,诸侯、卿大夫则应顾大局。诗人首先放下来自己主政公卿的架子,号召亲密相处。“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以信任、和睦快乐为上。人和则政通,国家有望。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全诗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造就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嘤鸣”一词常被人用作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偶句多,且顺畅自然,完全口语化,有的在对与不对之间,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形成一种亲和、灵动的语言美。如一章首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一二句大体相对,三四句是后世所谓“工对”。五六句为散句,第七至第十句又是对句,却是双句对;七、八句为:“相彼鸟矣,犹求友声”,九、十句为“矧伊人矣,不求友生”,上下两两相对。然后又是两句非对偶的散句。如将此章分为前后两截,从结构形式上说,后半同前半正好相对。第二章也是前六句同后六句成结构上相对应的形式,前后两截的后三句又是一种重章叠句的对应关系。第三章中的“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前二句为叠句的形式,后二句又是对偶。本诗的对偶自然灵活,直叫人觉得语言顺畅和美,不见雕凿的痕迹,是一种自然美。它在汉语艺术语言上的探索之功,是值得注意的。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归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4)王事靡盬,(15)不遑启处。忧心孔疚,(16)我行不来。(17)
彼尔维何,(18)维常之华。(19)彼路斯何,(20)君子之车。(21)戎车既驾,四牡业业。(22)岂敢定居,一月三捷。(23)